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40丨考古“入坑”38年是怎样的体验?这位资深考古人有话讲!

叶杨 深圳博物馆 2022-03-16


哎我说于晏,你工作多少年了?

掐指一算,我还有25年退休

准备一直在市民中心打工?

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么强的毅力呢


择一事,终一生

是怎样的人生体验?

咱们今天一起来了解了解

目前在深圳博物馆工作时间最久的人

——叶杨馆长




向上滑动阅览


历史是长河,人生是浪花。不管你是涟漪,还是巨浪,那都是瞬间,稍纵即逝。归于平静后,再一层浪花涌起,已经找不到你的踪迹了。


有人说人生就是过来大闹了一场,然后悄然离去。我想既然来了,不闹也寂寞,还是应该在自己的那块小舞台上扑腾一下的,最好能扑腾点存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出来。看着那小舞台越来越大,越来越热闹,悄然离去时,还能带着些许的宽慰。


我的工作履历简单得只有一句话,1984年7月自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分配到深圳博物馆工作至今。如果还要加个尾巴,就是再过几个月我要退休了。


北京大学考古系84届首届毕业照


回顾我自己38年的职场生涯,就像一条不长的直线,一眼就从起始望到了尽头。全程乏善可陈,索之无味。但总结我工作单位深圳博物馆40年的建立发展历程,却是那样光彩夺目、充满期待,那样催人奋进,无法懈怠,那样感人至深,触动你灵魂深处的神经。


40年的深圳给了世界一个奇迹,40年的深圳博物馆也没拖深圳的后腿。历史上一直都是贫穷落后的岭南边陲地区已经注定了它文物资源的匮乏,40年深圳博物馆的沉淀积累也还远远不够。但是,先天不足并没有让深圳博物馆顾影自怜、裹足不前。他们迎难而上,勇于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让人赞许的快速发展之路。




你觉得考古系的人有什么特点?

胆子应该非常大吧......




向上滑动阅览


1984年的深圳博物馆有点像《沙家浜》里胡司令的“想当初”,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虽然有莫稚、杨耀林这样的省派专家作为中流砥柱,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不要命的工作作风,但是没有馆址,一两千件出土文物、几个文博专业工作人员,加几个不怎么专业的辅助人员,几间工地茅草房,就是深圳博物馆的全部家当了。不管从哪方面看,都看不出是一个大馆的格局。


1984年7月,和我同时分配到深圳博物馆工作的大学生共有4人,2个学考古,1个学历史,1个学机电。这是深博首次分配到应届大学生。学历史和机电的两位后来都走了,据说在外面混的都还不错。学考古的两位倒是一条道走到黑,终身在深博工作。大家说学考古的脑筋太死了,别的也不会,适合深埋在漫长厚实的远古史中,压得不太好动。


其实我曾经也想动过。在大家都在考研的时候,我自学高等数学和经济学,准备报考政治经济学,圆我高考时第一志愿的梦想。在大家蜂拥出国留学时,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的系主任两次到深圳跟我谈到他那里去学习,我需要做的仅仅是考过托福,学位和奖学金等他都能帮我办好。由于诸多偶然因素,皆无疾而终。


既然留下来了,那就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但是,那个时候的深圳属于全国最早最大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重中之重的第一步就是快速建设发展经济的基础设施。满眼所见都是建筑工地,充耳所闻都是开山炮和推土机的轰鸣,人们一根筋的想法就是迅速脱贫致富。在这样的环境中,文物保护工作的确是太难了。


那时候,我们踏遍深圳的每一个角落,漫山遍野去找遗址、找文物,在推土机到来之前把文物抢回来,把遗址划出来,然后去找各级领导和村民讲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希望在他们动工之前能让我们进行考古勘探。我们用瘦弱的身躯去阻挡庞大的车队,用不怕死的神态去面对村民敌视的眼神和手中的锄头,烈日炎炎之下,我们忐忑不安地拼命挖掘,因为我们周围停着十几辆发动着的车辆,车里坐着各路人马,他们在盯着我们,看到底能不能挖出东西。


深博工作人员在推土机下抢救文物    

整理咸头岭遗址出土文物


那时候,深圳博物馆是深圳市唯一的文博单位,全市所有文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实施,都完全依赖深博的那点人。但他们确实也不负众望,把深圳所有的文物资源调查得清清楚楚;发掘出珠江口地区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研究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两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中国考古学最高荣誉。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人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深博早期的这种敬业精神,一直保持延续到现在。凡是和深博有过工作接触的人和单位,无不赞许深博工作人员的这种专业、敬业、高效、奉献精神。上海历史博物馆和深博合作了一次展览,他们馆长来深参加开幕式后,回到上海立刻召开全馆大会,号召大家向深博学习。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几位领导都多次表示,深圳做事都特别靠谱、漂亮,深博特别有战斗力。深圳市的各级领导也经常表扬深博的专业和敬业精神。




你知道深圳博物馆曾经“居无定所”吗?

原来还有这段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1988年11月,深圳博物馆馆址(深博古代艺术馆)建成开馆,深圳博物馆终于摆脱了“居无定所”的窘境,并由此开启了迅猛发展的建设模式。深博古代艺术馆虽然不大,建筑面积仅有1.8万平方米,投资也不多,两千多万元,但质量不差。当时国内生产的设备质量还不行,所以大量采用进口设备。装修工人都是香港过来的老师傅。恒温恒湿空调、视频影像、红外线报警、玻璃震碎报警、展厅全人工采光等等,在当时已经是国内最现代化的博物馆了。贵宾厅的一套意大利沙发用了20多年,我们都还舍不得扔。在市最中心位置占有近4万平方米的园子,是一处非常难得的“低头能见苔藓,抬头能见飞鸟”的场馆了。


1984年深博古代艺术馆开土动工

2021年深博古代艺术馆园景


1998年筹建市民中心场馆(深博历史民俗馆),2008年建成开馆。20年的积聚使深博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场馆增大了,人员扩编了,经费增加了。从这时开始,深博才真正能在全国博物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博是深圳文化系统人才最多的单位,博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全系统一大半。广东仅有的3支考古队,深博考古队曾经力量最强。深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的设备和研究力量现在依然是全省最强。地方史研究、文物展览研究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史收藏和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划归深博。2018年,成立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也划归深博,馆址暂定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里。至此,深博已经拥有四处馆址,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展览面积2万多平方米。各种编制人员有240多人,加上社会购买服务人员,总数达600多人。妥妥的大馆格局。


当然,站在全国的高度,深圳的博物馆事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国有市级博物馆仅深博一家,人均博物馆拥有量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深圳作为全国第三大经济体相比,博物馆建设还有很大的短板。因此,深圳现在加紧建设的新“十二大”文化设施中,博物馆项目占了5个。




深圳应该没有什么历史吧?

那深博的展品都是哪里来的呢?




向上滑动阅览


1981年深博成立时只有300多件藏品,现在已达到4万余件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均为我国博物馆的中等水平。短短40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文物局号召全国文博单位支援深博,深圳市政府拨给深博较大数额的文物征集费。于是深博工作人员跑遍全国去找文物,重点是去找国有文博单位。当时全国文博单位几乎都是“贫困户”,藏品丰富的单位更是赤贫,连给藏品找个安身之所都难。我亲眼所见,有的文博单位文物乱堆放,整筐整筐的铜钱就放在不能遮风挡雨的走廊上。


我们走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大院,院子中央矗立着一个被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方块物。他们介绍说,这是河南著名考古遗址虢国墓地的一座大墓,被整体切割搬了回来,尚未发掘。他们说上海博物馆想要,正在谈,如果深博想要也可以谈,大家都不敢接话。一是几百万的报价把大家都吓得不轻,二是像赌石一样征集文物,不知道里面有啥就付钱,魂都吓跑了。


当时全国大概也就上博和深博在到处征集文物,大多数文博单位更希望用文物价拨给国有博物馆来换点钱,补贴一下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不足。


我们走进了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库房。库房主管资料室主任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她大方地打开库房大门随我们挑。陕西考古所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如汉景帝阳陵的裸俑、耀州窑瓷器、《考古与文物》封面的彩陶俑等等,都被我们悉数收入囊中。所长拿到清单后才发现,库房的文物精品已经被我们“洗劫一空”,面露难色,又碍于面子,最终只是扣下了一把青铜剑。第二天就在所里宣布,此后非本所员工一律不得进入文物库房。


社会捐赠也是深博文物收藏的重要来源。中国近代史名人邓拓先生也是位大藏家,其夫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丁一岚女士把他的部分收藏捐给了深博。中山大学著名考古和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收藏更丰。其父商衍鎏为中国最后一位探花,有家族的文化和收藏传承。商承祚的次子商志(香覃)教授把他们家族的部分收藏捐给了深博,共捐了5批次。日本某大企业把他们收藏的中国文物捐给了深博,一下就把深博的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数翻了番。


商承祚教授生前收藏字画文物捐赠仪式


北京的一位大藏家送来了两千多箱各类文物,至今已五年多,尚未清点造册完毕。其夫妇二人不停往返于北京深圳之间,文物运输、交通、住宿、膳食等所有费用,从未让深博出过一分钱。各类文物中,书画类有宋画,一幅的起价就以千万元为单位。古籍类经史子集全齐。有了这些收藏,深博一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古籍收藏单位之一。手稿类中,毛刘周朱、鲁郭茅巴等伟人和文豪应有尽有,就连我的老师俞伟超先生的考古笔记都在其中,令人诧异。


深博还有一项收藏是可以引以为傲的,那就是改革开放史的物证收藏。1984年深博就开始筹备当时全国第一个全面反映改革开放史题材的综合类常设展览“今日深圳”。至今37年,该类展览举办无数,研究成果也颇丰,为此而收集积累的史料和物证非常丰富。在国家、省、市各相关单位的工作中,凡是涉及深圳改革开放史题材的研究、展览、出版等项目,基本上都要找深博要资料、借实物。


接收中国华西企业有限公司捐赠的深圳首个“鲁班奖”奖杯




哎,因为疫情这两年的各大历史名城行都取消了!

来深博啊!展览超丰富!足不出深就能观赏到各大城市的珍贵文物......




向上滑动阅览


深圳博物馆的展览很多,属我国举办展览频率最高的博物馆之一。开馆30多年来,每年大概举办20至30个展览,类别也很丰富。内容上几乎涵盖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等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各方面,地域上包括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大洲,时间上从几亿年前至几天前。


深博的展览档次都较高,我国的国宝级文物基本在深博展了个遍。中国十大青铜器、越王勾践剑、史墙盘等国宝,故宫、布达拉宫、敦煌、三星堆、海昏侯等遗址的文物精品都在深博展出过。深博的展览解读工作做得也很出色,每个展览都有研究团队跟进,寻找大量史料和对比材料供观众参考。如展出意大利的锡釉陶艺术品,深博的研究团队把中国的陶瓷器怎样传播到欧洲,锡釉陶如何在意大利兴盛,及后又如何影响到中国的全过程都解读清楚,并有相关的史料和物证一并展出。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深博在展览中打了三次硬仗。


第一次是201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大规模修改“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深博工作人员和设计施工人员一起连熬通宵抢进度,如期出色完成任务,成功接待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以及访深的外国元首和政府各界代表团。


第二次是2018年10月,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广东省委和深圳市委的直接领导指挥下,深博出色完成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大潮起珠江”,成功接待习近平总书记,并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时至今日仍参观者众,好评如潮。


第三次是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博出色完成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再次成功接待习近平总书记。


一般来说,像这种政治性强、涉及面广的当代社会题材展览,很少让博物馆来承接。但深博在三次硬仗中,都作为主战团队,并且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实属不易。这说明深博员工很有战斗力,本领过硬、作风顽强,让各级领导放心。


每当回想起我们与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并肩作战,互相帮助鼓励,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情景,都会让我激动不已。


每次看到我们的实物征集人员急奔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去找实物,看到我们主创人员疲惫的面容,看到我们设计师连续几天的通宵达旦,看到我们的讲解员深夜还在展场背讲稿,看到展场里各路人马精神抖擞、各司其职,真是百感交集,既心疼又心安。


深圳博物馆四次接待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任总书记,无数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各省、市各级领导和政府代表团。接待加利、尼克松、基辛格等众多外国元首政要。年观众量超过300万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原故宫博物馆院长单霁翔跟我说,深博的重要接待比故宫都多,只是他们的接待会有更多的交流。




在展厅经常看到很多“红马甲”,他们都是谁?

有没有听过:有问题找“红马甲”?




向上滑动阅览


1999年底,我刚当上馆长助理,第一次接触到深博的志愿者。那天上午11点40分左右,我在深博古代艺术馆的贵宾厅见到一位来上岗的志愿者。他是深圳某银行的部门经理,在深博的上岗时间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岗位任务是顶替我们的讲解员下来吃午饭。我问他他的午餐怎么办,他说不吃了,饿了再说。我瞬间被感动了。那时的银行中层干部属高薪白领,自己饿着肚子来给我们填饱肚子,这是什么精神境界?从此,每遇到需要给自己鼓劲时,我就会想起我们平凡朴实的志愿者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从他们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


深博志愿者多达2000多人,在国内博物馆界,属于人数最多的行列。深博展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几乎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成立深博志愿者委员会,自己管理好他们的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到深博的各项工作事务中。德国政府代表团来深博参观,我们的志愿者能用德语和他们讲解交流。


深博志愿者


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看到展楼里有很多志愿者在上班,比我们本馆员工的人数还多。我就好奇地问他们:“今天你们怎么这么多人来上班?”他们回答:“你们的讲解员太辛苦了,我们来顶他们轮休一下。”我再问:“那你们初一都不用和家人一起‘团圆’吗?”他们笑道:“这是‘大家’,更‘团圆’。”此后很多年,我初一都来上班。


有一次,深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来找我,说他们委员会一致认为,不能再和一位志愿者续聘了。他已经85后了,身体又不太好,他每天都来,连续工作5、6个小时都不肯歇一下,担心他身体会出问题。我说我尊重你们的意见,但对他的这种精神一定要给予高度肯定。我们的志愿者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不拿我们一分钱来上班,中午的外卖午餐都是他们自己掏钱的。这让我这个领薪上班的人,每次站在他们面前,都有惭愧的感觉。




冷知识:我国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只有1家。

啊?为什么不多建几个?




向上滑动阅览


深圳博物馆4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就,从一个小馆发展成为了一个大馆,许多方面在全国博物馆界都显现出较大的影响力。在2018年全国一级博物馆综合评估中,得分排名第29位,跨进了全国最优博物馆的行列中。


深圳的博物馆事业更是展现出勃勃生机,正在绘就的发展宏图让人振奋。建设中的5座博物馆,平均每座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元。每一座馆的规模和投资都是现今中国的超大馆。除1959年中国历史、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三大馆”同时建成的大事件外,目前深博新馆、改革开放、自然、海洋、国深博物馆“深圳五大馆”也在同时开始建设。三四年后,当五大馆都建成开馆时,必将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又一重大事件。


前程光明且诱人,但也一定充满艰辛。在所有的文化场馆中,博物馆的建设是最难的。因为博物馆的定位就是文化殿堂,其基本职能就是收藏、研究、展示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文化遗产。随便建个楼不能称为殿堂,超大型场馆规模和投资也不就是超大馆,博物馆的内容和质量的建设是最难的,也最至关重要。


因此,中国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全国仅5000多家,类型也较为单一。综合性改革开放史类博物馆目前还没有,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只有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一家,综合性自然史类博物馆只有十几家。导致其数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几种类型的博物馆建设难度特别大,难度并不在于其建筑,而在于其内容和质量。深圳的五大馆有三座是以上几类我国较稀缺的博物馆,可以想象其建设难度是特别高的。


但难度大并非不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都是靠大家前仆后继,共同努力,去拼搏奋斗而得来的。博物馆的美好明天,也一样要依靠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特别是博物馆的工作者,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拼搏、去创新、去贡献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




你说要建设新的博物馆,最困难的是什么呢?

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挺困难的!




向上滑动阅览


近些年,深圳博物馆一直在为几个筹建馆做准备,做内容设计方案,编写展览大纲,征集采购馆藏实物,请各类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去找发改委、财政局、宣传文化基金要立项要钱,找规自局要地,去向市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建馆的计划和方案,等等。


我被质疑得最多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深圳的博物馆资源较贫乏,是否能支撑几个大型博物馆的建设。我说可以。首先是这些年我们自己也有了一些储备,包括藏品和人才,再有就是请兄弟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帮助,借用资源丰富单位和民间的藏品。与各博物馆、研究所、教育机构等开展多方面合作,共同研究课题、举办展览和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等。深博已经与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家的文化机构和国内许多博物馆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大家共同发力就可以支撑好大型博物馆的建设和营运。自身藏品的丰富度肯定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反过来说,如果要等深圳已经储备好足够的资源再建馆,那恐怕再过100年也建不起来,就算别人把东西白送给你你也不会要,因为你根本就没地方放,也没有专业人员的配备,收藏和研究都无从谈起。


赴美国与贝林先生洽谈捐赠世界野生动物标本

与巴西未来博物馆签订《合作意向书》


第二个问题就是深圳为什么要花钱去征集与深圳关联度不大的藏品。我说那很简单。首先是自然遗产和人类文化遗产无国界,更无市界。如果我们仅是收藏和展出深圳“土特产”,那深博永远只能是一个“乡镇馆”。上海100多年前也是个小渔村,本土的博物馆资源也相当有限,但上海博物馆现在的青铜器、陶瓷器、古书画等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位列全国博物馆前茅了,这些藏品基本都不是上海“产”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著名博物馆,其之所以著名主要是来自其内容之丰富和质量之高。800多万件藏品中,绝大部分最珍贵藏品都来自世界各地,镇馆五宝全部都不是英国的。当然他们还有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其诸多研究都代表着英国的最高水平。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在大英博物馆写成。


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深圳五馆如果要定位为中国超大馆,除了要对标中国最著名博物馆外,还需要对标世界著名博物馆,强化其收藏、研究、展示几大功能的各个环节,避免建成五个超大型“小馆”。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题,怎么选都有遗憾!

把事情尽量做完美就不会纠结啦~




向上滑动阅览


有时候我会想,人的一生中,像我这样毕生仅有38年职场生涯,全部都只呆在一个单位,做一件事情,到底是不幸还是万幸呢?在深圳这样快节奏的移民城市,职场一生一场所一事的人很少。我也挺羡慕经常换单位换工作的人,觉得他们会经常有工作的新鲜感,不断的成就感,也会抱怨自己所学的专业太专太窄,在别的领域不好谋生。但到现在,我好像又忽然想通了,又觉得一生一事其实挺好的。这样思想杂念不会太多,这样积淀深厚,看问题能看得透澈。在某个小领域中能够做出一点成绩来,能够说服自己去肯定自己,也可以心安理得。


毕尽自己一生的经历,我们也只是一个浪花,在历史长河的巨浪和涟漪里,你都找不到一个完整的你,你只是其中瞬间的一份子。


在你毕生的工作中,也没有哪一件事是你自己独自完成的,你也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在亿万建设大军中,我们都只是一个添砖人、加瓦者。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重复着手中的劳作。但当你看到辉煌的大厦即将落成,你一定会心潮澎湃,一定会为自己的参与和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你不会认为大厦是你建的,但你能看到你添的那块砖牢筑在扎实的基础里,你加的那片瓦,在璀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你就会满足了。 




见证了几十年

深圳文博事业的风雨变迁

文章的最后

叶馆长特别想对

深圳博物馆的同事们说:


因为有你们的陪伴,我从未感觉到孤单;因为有你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支撑,我从未感觉到困难;因为有你们的爱,我毕生职场生涯充满了幸福和欢欣。


多少个夜晚,我看着办公楼到处灯火通明;多少场硬仗,你们没有一个人抱怨过苦和累。在“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工地上,各工作小组一起蜷缩在废旧集装箱里开会,讲解员在广场外席地而坐等待进场,让我感觉愧疚;在“大潮起珠江”的工地上,你们摆上了50张行军床,让我感觉豪迈。


你们用10天时间拿出1000页的“大潮起珠江”展览脚本,让广东省委宣传部惊叹。陈绍华副局长跟我说:“深圳博物馆是铁军啊”。李小甘部长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开会时对我说:“你们在我就放心了”。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跟我说:“深圳博物馆很有战斗力,这个任务交给你们就对了”。傅华部长竖起大拇指跟我说:“你们真牛”。在傅华部长主持的总结表彰会上,吴以环副市长跟我说:“傅华部长真的是动情了,被你们感动了”。这一幕一幕历历在目,激动、感动、自豪,那全是因为有你们。一次次的经历让我坚信,深博团队战无不胜。


面前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你们,我希望并相信你们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坚定、勇猛、专业、高效,出色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在深圳博物馆事业高歌猛进的新征程中,贡献你们新的更大力量。



2011年,建馆30周年职工合影



2019年,深博第二十届运动会合影



40年见圳巨变奇迹

正如深圳先行示范永不止步

深圳博物馆未来发展设想没有极限


更多深圳博物馆故事

欢迎来看展哦


展览名称:历程·奇迹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0日至2022年6月30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5、6号厅

定点讲解时间:15:30



可点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讲解服务】获取相关信息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深圳博物馆

你与深博只差一个关注呦~



—展馆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同心路6号


: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五楼)


:深圳市罗湖区南庆街13号


—开放时间—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开放时间10:3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暂时闭馆


—官方新媒体平台—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喜马拉雅

听见深博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